韩国 ESG 币创始人:理念与争议背后的推动者

 

在加密货币与 ESG(环境、社会、治理)概念结合的浪潮中,韩国 ESG 币一度因 “环保 + 区块链” 的标签引发关注,而其创始人李某(化名,公开资料中未披露全名)的身份与操盘逻辑,也成为市场探究的焦点。

从公开信息来看,李某自称曾任职于韩国某知名环保 NGO,具备十余年可持续发展项目经验,这成为其打造 ESG 币的 “人设基础”。2023 年,他在首尔一场区块链论坛上首次提出 “用加密货币赋能环保” 的理念,宣称将通过 ESG 币的发行,募集资金用于韩国本土的森林修复、海洋塑料清理等项目,且每笔交易将抽取 1% 手续费注入环保基金。这种 “公益 + 投资” 的包装,迅速吸引了大量对 ESG 概念感兴趣的散户。

李某团队为强化可信度,还曾公开 “创始团队背景”:核心成员包含前金融从业者、环保技术专家等,但经核查,部分成员信息与公开履历存在出入,甚至有两人曾涉及小型金融诈骗案。这种 “包装漏洞” 为后续争议埋下伏笔 ——2024 年初,有投资者发现 ESG 币所宣称的 “环保项目合作方” 并未与其签署正式协议,所谓 “环保基金” 的资金流向也模糊不清,李某对此仅以 “项目处于保密阶段” 回应,未提供实质证据。

从市场操作来看,李某的操盘手法具有明显的 “概念炒作” 特征。ESG 币上线初期,他通过在韩国本土加密社区密集发声、邀请网红 “站台” 等方式拉抬价格,使币价在半个月内从 0.1 美元飙升至 3 美元。但这一过程中,前 10 个钱包地址持有量占总流通量的 70%,疑似由李某团队控制,典型的 “控盘模式” 让不少投资者质疑其借 “ESG” 之名收割散户。

目前,韩国金融监管部门已将 ESG 币纳入 “可疑加密货币” 名单,理由是 “涉嫌虚假宣传与市场操纵”。李某虽未被直接定性为诈骗,但已因 “信息披露不全” 被要求配合调查。这一案例也折射出:当 ESG 这一严肃的可持续发展概念被嫁接至缺乏监管的加密货币领域,若创始人仅以 “理念” 为噱头而无实质落地,最终往往沦为投机工具。对于投资者而言,面对此类 “概念币”,需警惕创始人背景的真实性与项目的实际落地能力,避免被 “环保外衣” 蒙蔽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