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OM 币作为 Cosmos 网络的原生代币,曾因 “区块链互联网” 的愿景受到市场关注,但近年其价格始终在低位徘徊,未出现明显升值态势,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从市场竞争角度看,公链赛道的拥挤分流了资金关注。Cosmos 主打跨链互操作性,但以太坊通过升级不断提升性能,Solana、Avalanche 等竞品也凭借高 TPS(每秒交易数)抢占市场份额。数据显示,当前公链领域已有超 50 个具备一定生态的项目,ATOM 币所在的 Cosmos 生态市值占比从 2021 年的 8% 降至如今的 3%,竞品的强势挤压让 ATOM 币难以获得资金青睐,升值缺乏市场基础。
项目自身进展不及预期也制约着价格表现。Cosmos 提出的 “跨链互联” 愿景需依赖 IBC(跨链通信协议)落地,但实际应用中,不同链间的资产转移效率、安全性仍存隐患,截至 2025 年,接入 IBC 的主流项目不足 30 个,生态活跃度远低于预期。此外,Cosmos SDK 的开发者留存率偏低,新开发项目数量同比下降 12%,技术落地的缓慢让市场对 ATOM 币的价值支撑产生疑虑。
外部宏观环境与监管压力也形成压制。ATOM 币的流通依赖全球交易所上架与合规交易,而近年多国加强加密货币监管,美国 SEC 将 ATOM 币列入 “潜在证券” 观察名单,部分交易所因此暂停其衍生品交易,导致 24 小时交易量从峰值的 15 亿美元降至如今的 2 亿美元。同时,美联储加息周期下,风险资产整体承压,加密货币市场总市值缩水 20%,ATOM 币也难独善其身。
市场情绪与资金流向的变化同样关键。此前 Cosmos 生态曾因 “跨链概念” 引发投机热潮,ATOM 币价格被过度炒作,泡沫破裂后,投资者对其信心尚未完全恢复。当前加密货币市场资金更倾向于比特币等主流币种,头部币种占总市值比例升至 60%,ATOM 币这类二线代币难以获得资金回流,自然缺乏升值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