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M 币作为比原链(Bytom)的原生代币,曾因 “连接数字资产与物理资产” 的定位在加密货币市场崭露头角。但判断 BTM 币未来能否涨到 100 元,需结合其当前价格、项目进展、市场生态及行业趋势综合研判,避免被短期行情或过往热度误导。
从价格基数与涨幅空间来看,BTM 币当前价格(截至 2025 年中)长期徘徊在 0.1-0.3 元区间,若要涨到 100 元,需实现 300-1000 倍的涨幅。回顾加密货币市场历史,仅有比特币、以太坊等极少数具备颠覆性技术与庞大生态的币种实现过类似级别的长期涨幅,且多发生在市场早期红利期。而 BTM 币自 2018 年上线以来,价格峰值仅为 1.5 元左右,此后受项目进展缓慢、市场热度消退等因素影响,长期处于低位震荡,短期内要突破历史高点已属不易,更遑论达到 100 元的目标。
项目基本面是决定价格上限的核心。比原链最初定位为 “专注于资产数字化的公链”,旨在通过区块链技术将不动产、艺术品等物理资产转化为数字代币。但截至 2025 年,其生态落地进展缓慢:仅少数小众资产数字化项目在链上试点,未形成规模化应用;DApp(去中心化应用)数量不足 20 个,且日活用户普遍低于 1000 人,远不及以太坊、BSC 等主流公链的生态活力。同时,核心技术迭代滞后,跨链能力、交易吞吐量等关键指标未达行业领先水平,难以吸引开发者与用户入驻。这种 “定位清晰但落地乏力” 的现状,使得 BTM 币缺乏持续的价值支撑,100 元的价格目标缺乏基本面背书。
市场供需与资金流向进一步制约 BTM 币的上涨空间。供应端,BTM 币总发行量达 21 亿枚,当前流通量超 18 亿枚,庞大的流通盘意味着要推动价格上涨需消耗巨额资金 —— 按当前 0.2 元的价格计算,流通市值约 3.6 亿元,若要涨到 100 元,流通市值将达 1800 亿元,需比肩当前加密货币市场前 10 名的项目规模,这在缺乏增量资金与生态亮点的情况下几乎不可能实现。需求端,BTM 币的应用场景局限于比原链生态内的 Gas 费支付与节点质押,且生态活跃度低,实际需求疲软,难以吸引外部资金持续入场。
宏观环境与行业竞争的风险同样不可忽视。当前全球加密货币监管趋严,我国明确禁止虚拟货币交易,BTM 币若面向国内用户推广,本身已涉嫌违法;美国、欧盟等地区也在加强对小众币种的合规审查,若比原链未满足监管要求,可能面临交易渠道受限的风险。此外,资产数字化赛道竞争激烈,Polygon、Avalanche 等公链凭借更成熟的生态与技术,已抢占大部分市场份额,BTM 币缺乏差异化竞争优势,难以在赛道中突围。
综合来看,BTM 币当前价格基数低、项目落地滞后、市场需求疲软,且面临监管与竞争双重压力,未来几年涨到 100 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对于投资者而言,需清醒认识到加密货币市场的高风险性,切勿被 “高收益” 预期诱惑,应优先选择有明确应用场景、合规性强的项目,或远离虚拟货币交易,避免资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