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 年的比特币尚处 “蛮荒时代”,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虽已零星出现比特币交易痕迹,却并无正规渠道可言。当时若想在香港购买比特币,只能在小众圈子的隐秘渠道中寻觅机会,每一条路径都带着早期市场的粗糙与风险。
彼时香港本地几乎没有专门的比特币交易平台。全球范围内知名的 Mt.Gox 虽已上线,却主要服务英文用户,且服务器远在日本,香港用户需克服语言障碍与跨境转账的繁琐 —— 先在平台注册账号,再通过国际电汇将港元兑换成美元转入账户,才能下单买币,整个流程动辄耗时一周,且手续费高达转账金额的 3%。更麻烦的是,2011 年 6 月 Mt.Gox 遭黑客攻击后,平台一度暂停部分提款服务,香港用户即便买到比特币,也可能面临 “提币无门” 的窘境。
线下交易是当时更普遍的选择。在香港的一些技术论坛如 “高登讨论区” 的加密货币板块,常有匿名用户发帖 “收币” 或 “出币”,双方约定在旺角、铜锣湾的咖啡馆见面,用现金交易。这种 “面对面交易” 完全依赖信任,曾有用户携带数万港元现金赴约,却被对方以 “价格临时变动” 为由刁难,甚至遭遇过收了钱却不转币的骗局。还有人通过香港早期比特币爱好者组建的 Telegram 群组交易,群主充当 “中间人”,但缺乏担保机制,一旦群主失联,资金便可能打水漂。
少数 “技术极客” 会选择 “挖矿换币”。2011 年比特币挖矿难度极低,用普通电脑就能挖出币,香港有部分程序员在本地搭建简易矿机,挖出比特币后,通过海外论坛与其他地区玩家交换 —— 有人用 10 枚比特币换过一台二手笔记本,也有人用 5 枚比特币换了两张演唱会门票,这种 “以币易物” 的方式虽避开了直接交易风险,却依赖双方对 “比特币有价值” 的共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 “购买”。
值得注意的是,2011 年香港监管层对 Bitcoin 尚无明确态度,既未禁止也未认可,这种 “灰色地带” 让交易更添不确定性。当时在香港买比特币,更像一场 “圈内游戏”—— 参与者多是技术爱好者或冒险尝鲜者,没人能预料到十年后比特币的价格波动,多数人只是抱着 “试试看” 的心态,在简陋的渠道中完成着早期加密货币的原始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