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数字金融蓬勃发展的浪潮下,稳定币作为新兴力量备受瞩目。其中,美元稳定币由于与全球主要储备货币挂钩,一举一动皆牵系着金融市场的神经。近期,美国围绕美元稳定币的立法进程引发广泛关注,相关草案原文内容蕴含着深刻的政策意图与市场导向。
当地时间 6 月 17 日,美国参议院以 68 票赞成、30 票反对的压倒性优势通过《指导与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旨在为美元稳定币构建监管框架。该草案明确规定,每发行 1 美元的稳定币,背后必须有等值的 “高流动性、安全资产” 作为支撑,具体涵盖美元现金、活期存款、93 天以内的美债、7 天以内的美债回购和逆回购协议等。这一要求旨在从根本上解决加密资产长期以来面临的信用真空难题,为稳定币币值的稳定性嵌入 “现实锚点”,使得稳定币真正能够实现与美元的紧密绑定,避免因缺乏足额储备而导致币值大幅波动。
同时,该草案首次将稳定币纳入反洗钱和金融监管体系。发行机构需在司法或监管部门要求下,积极打击非法交易与洗钱行为。这意味着美元稳定币不再游离于灰色地带,而是如同传统金融工具一般,需承担起合规义务,接受全方位的监管审视。在发行资格方面,无论是银行、信用社的子公司,还是部分符合特定条件的非银行机构,未来均有望获得稳定币发行许可,拓宽了稳定币发行主体的范围,促进市场竞争与创新。
美国政府推动此草案有着深远考量。一方面,稳定币市场预计到 2030 年将增长至 3.7 万亿美元,美国期望通过规范美元稳定币,推动私人部门对美国国债的需求。按照设想,随着稳定币市场扩张,发行商将成为美国国债的重要持有者,形成全新的 “链上美债循环”,进而降低政府借贷成本,缓解美债压力。另一方面,当前全球九成以上的稳定币与美元挂钩,且其交易基于区块链的点对点、去中心化特性,无需经过各国央行体系。美国试图借助稳定币,进一步加深美元对全球金融体系的影响力,巩固美元霸权地位。
然而,草案实施效果仍存诸多不确定性。从风险角度看,稳定币发行机构在投资储备资产时,难以确保时刻拥有足额资金应对用户集中兑付。若流动性出现问题,类似银行挤兑的风险将随之而来,引发系统性危机。从对美债的实际拉动作用而言,稳定币增长或更多是 “存量转移”,对美债总需求拉动有限。且草案附带的合规要求增加了发行成本,对于部分追求匿名和 “去中心化” 的用户及平台吸引力下降,可能导致他们转向其他类型稳定币或非美国背景平台,使得美国通过稳定币拉动美债需求、强化美元影响力的计划受阻。
美元稳定币草案原文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在数字金融监管领域迈出关键一步。其对全球稳定币市场格局、美债市场走向以及美元国际地位均将产生深远影响,值得持续关注与深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