鲲鹏 roC 挖矿靠谱吗?风险与合法性剖析

 

在加密货币的热潮中,“鲲鹏 roC 挖矿” 的说法悄然出现,吸引了部分投资者的目光。但深入探究便会发现,参与其中并非明智之举,它既面临政策法规的限制,又存在诸多风险隐患。

从政策法规角度来看,中国对于虚拟货币 “挖矿” 活动态度明确。2021 年 9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发布《关于整治虚拟货币 “挖矿” 活动的通知》,将虚拟货币 “挖矿” 活动纳入淘汰类产业范畴,这意味着此类活动违反了国家产业政策。虚拟货币 “挖矿” 指通过专用 “矿机” 计算生产虚拟货币的过程,这一行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大,对国民经济贡献度低,对产业发展、科技进步带动作用有限,还衍生出诸多风险,其盲目发展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节能减排产生不利影响 。同时,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指出,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一律严格禁止,坚决依法取缔。任何法人、非法人组织和自然人投资虚拟货币及相关衍生品,违背公序良俗的,相关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损失自行承担 。即便名为 “鲲鹏 roC 挖矿”,只要涉及虚拟货币 “挖矿” 本质,便无法逃脱政策的严格监管。

从活动本身风险考量,“鲲鹏 roC 挖矿” 也充满不确定性。首先是技术风险,加密货币 “挖矿” 依赖特定算法与专业设备,若算法存在漏洞或被破解,挖矿所得的虚拟货币安全性将大打折扣。例如,过往曾有部分小型加密货币项目,因技术实力不足,被黑客攻击导致 “挖矿” 系统瘫痪,投资者投入的设备与算力付诸东流 。其次是市场风险,虚拟货币市场价格波动犹如过山车,以比特币为例,其价格时而暴涨,时而暴跌。“鲲鹏 roC 挖矿” 产出的虚拟货币若缺乏广泛市场认可度与稳定需求,即便挖到,也难以在市场上以理想价格变现,投资者面临资产大幅缩水风险 。再者是资金风险,一些打着 “挖矿” 旗号的项目实则为诈骗陷阱。部分不法分子要求投资者投入大量资金购买所谓 “高端矿机” 或参与 “挖矿套餐”,承诺高额回报,但在收到资金后便销声匿迹 。

在司法实践中,已有诸多案例表明虚拟货币 “挖矿” 不受法律保护。2021 年 10 月,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宣判首例比特币 “挖矿” 委托合同纠纷案件,法院认定比特币 “挖矿” 活动消耗大量资源,与 “双碳” 目标相悖,违背公序良俗,判定相关合同无效,损失由投资者自行承担 。这一案例为类似 “鲲鹏 roC 挖矿” 的行为敲响警钟,参与此类活动,一旦发生纠纷,投资者权益难以得到法律支持 。

“鲲鹏 roC 挖矿” 并不靠谱 。无论是基于国家的政策法规限制,还是其自身蕴含的技术、市场与资金风险,以及司法实践中的不利判定,都表明投资者应远离此类虚拟货币 “挖矿” 活动 。选择合法、合规、风险可控的投资渠道,才是保障自身财产安全的正确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