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货币投机热潮中,个人试图通过买卖 USDT 赚取差价的行为看似简单,实则暗藏多重风险。根据中国人民银行 “924 通知” 明确规定,USDT 等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此类套利行为已触及法律红线,参与者需承担相应法律后果与财产损失风险。
从法律定性来看,个人买卖 USDT 赚差价的行为不受法律保护。该通知明确指出,虚拟货币不具有法定货币地位,任何法人或自然人参与相关交易,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由此引发的损失由参与者自行承担。2024 年底成都法院审理的典型案例中,原告因炒币损失 33 万余元诉至法院,法院最终判决交易行为无效,驳回其索赔请求,凸显了此类交易的法律风险。若交易涉及大额资金或层级推广,还可能触犯《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面临非法经营罪等刑事追责。
操作层面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这种 “低买高卖” 的套利模式依赖不同平台间的价格差,但虚拟货币市场流动性不稳定,大额交易可能瞬间抹平价差甚至导致亏损。交易延迟风险更为突出,从发现差价到完成跨平台操作的几秒内,价格波动可能使预期利润化为泡影。更隐蔽的风险在于平台安全性,非合规平台常以 “高返佣” 吸引用户,实则可能设置提现障碍或卷款跑路,近年来类似诈骗案例频发。
当前全球加密资产监管趋严,中国坚持 “禁止式监管” 框架未变。尽管部分地区尝试加密资产合规化,但国内对虚拟货币交易的打击力度持续加强,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严禁为相关活动提供服务。对于投资者而言,所谓 “USDT 差价套利” 本质是非法金融活动,不仅无法获得法律保护,还可能面临资金损失、平台诈骗、法律追责等多重后果。
监管部门多次提醒,正规投资渠道不会承诺 “稳赚不赔”,虚拟货币交易缺乏实际价值支撑,纯属投机行为。个人应树立正确投资理念,远离任何虚拟货币套利活动,通过合法金融机构参与投资,避免陷入 “赚差价” 的非法陷阱,否则将面临 “既输法律又赔资金” 的双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