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曾被视作加密市场的 “蓝筹资产”,承载着突破万元大关的厚望,却自 2022 年起,价格表现远不及预期,陷入滞涨泥沼,背后缘由错综复杂。
市场预期偏差首当其冲。过去数年,以太坊重大升级不断,本期望通过供应 “通缩” 等效应提振币价,现实却事与愿违。虽说一系列扩容与升级举措落地,可以太坊在市场中的表现却被比特币、Solana 等竞品远远甩在身后。就拿以太坊 ETF 来说,众人满心期待其能成为价格上扬的助推器,结果却适得其反。与比特币 ETF 推出时资金蜂拥而入不同,以太坊 ETF 上市后,资本反倒呈现流出态势,灰度遗留产品的抛售压力难辞其咎。
升级带来的连锁反应也影响了以太坊价格。以太坊合并以及 EIP-1559 成功削减了 ETH 发行量,可最新的 Dencun 升级虽降低了数据写入主链成本,却意外减少了 ETH 收入源头,使得代币增值潜力大打折扣。并且,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抛售部分 ETH 用于开发,虽说抛售规模不大,却在市场中引发负面舆论,部分投资者据此质疑 Vitalik 对 ETH 的信心,即便 Vitalik 多次声明 ETH 价格并非他优先考量的因素。
再者,以太坊在新兴趋势里逐渐掉队。当下,AI、RWA(现实世界资产)以及 memecoin 等新兴领域蓬勃发展,可大多并未将以太坊选为主要平台。众多 AI 项目、RWA 项目另起炉灶,选择更契合自身需求的独立网络与底层架构;在 memecoin 领域,Solana 风头无两。这意味着以太坊虽率先打开去中心化大门,如今却在新叙事浪潮中沦为配角。
尽管以太坊依旧是去中心化金融(DeFi)生态的中流砥柱,占据总锁仓价值 55% 以上的份额,可随着 L2 扩展方案普及,未来或许会陷入 “生态繁荣但代币价值未兑现” 的尴尬处境,就像 Cosmos 生态中的 $ATOM 币。以太坊网络效用与生态地位固然稳固,可近期不佳的市场表现,着实引发各界忧虑。倘若以太坊无法紧跟新兴趋势,未来恐怕会逐步丧失部分主导权。要想重塑辉煌,以太坊亟待在 L2 发展与新兴叙事之间寻得新的平衡,突破当前价格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