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学领域,货币是整个金融体系运行的基石,其定义、分类及职能构成了货币理论的核心框架。从金融学视角出发,货币被定义为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更是衡量价值、贮藏财富与实现支付的核心工具,贯穿于宏观经济调控与微观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从分类来看,金融学中货币依据不同标准可划分为多个维度。按形态划分,有实物货币(如金银)、代用货币(如纸币)、信用货币(如现代法定货币)及电子货币(如移动支付余额);按发行主体划分,可分为中央银行发行的基础货币(包括现金与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和商业银行创造的派生存款货币;按流动性划分,则形成了货币层次体系,如我国的 M0(流通中现金)、M1(M0 + 活期存款)、M2(M1 + 定期存款及其他储蓄存款),这一分类为央行制定货币政策提供了关键参考。
货币的金融学职能集中体现为四大核心作用。一是价值尺度,货币以自身价值为标准衡量商品与服务的价值,为价格形成提供统一基准;二是流通手段,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解决了物物交换的效率瓶颈;三是贮藏手段,货币可转化为财富形式长期保存,但其贮藏价值受通胀水平影响较大;四是支付手段,用于清偿债务、缴纳税费等延期支付场景,现代信用体系下这一职能已延伸至信贷、债券等金融工具领域。此外,在开放经济中,货币还承担着世界货币职能,用于国际结算与储备。
在现代金融体系中,货币的供给与需求调控是央行货币政策的核心内容。货币供给由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等工具调控,而货币需求则受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驱动,形成了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等经典学说。货币供应量与社会总需求、物价水平及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因此成为宏观调控的 “总闸门”。
总之,金融学中的货币概念超越了单纯的 “交换媒介” 范畴,是连接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纽带,其运行规律直接影响金融稳定与经济发展,是金融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