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区块链,不少人会产生 “容易被盗” 的印象,但这一认知并非源于区块链技术本身的缺陷,而是源于用户对技术的误解、应用层的漏洞以及操作层面的风险。事实上,区块链底层技术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加密传输等特性,本质上具备极高的安全性,所谓 “容易被盗” 更多是外部因素导致的误判。
首先,用户对 “区块链安全” 的认知存在偏差,常将 “资产被盗” 等同于 “区块链被盗”。区块链的核心是分布式账本,每一笔交易都经过全网节点验证并记录在区块中,一旦上链便无法篡改,不存在 “账本被盗” 的可能。但用户的数字资产(如比特币、以太坊)并非直接存储在区块链上,而是通过私钥与地址关联。现实中,绝大多数资产损失源于私钥泄露 —— 例如用户将私钥存储在联网设备、云端或纸质笔记中被窃取,或因钓鱼网站、恶意软件导致私钥被劫持。这类因用户操作不当引发的损失,往往被误归为 “区块链被盗”。
其次,区块链应用层的漏洞成为黑客攻击的主要目标。区块链技术的落地依赖钱包、交易所、DeFi 协议等应用载体,这些载体的安全防护水平参差不齐。例如,中心化交易所因集中存储大量用户资产,成为黑客攻击的重灾区 ——2022 年 FTX 交易所因内部管理混乱和系统漏洞,导致用户资产约 80 亿美元流失;DeFi 协议则常因智能合约代码漏洞被利用,2023 年 Curve Finance 因合约漏洞被盗取约 6200 万美元资产。这些应用层的安全事故,让公众错误地将责任归咎于区块链技术本身。
再者,新兴技术的复杂性增加了安全风险。区块链与智能合约、跨链技术、NFT 等结合后,系统架构愈发复杂,潜在的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多。例如跨链桥技术因需连接不同区块链网络,其共识机制和资产托管环节容易出现漏洞,2022 年 Ronin 跨链桥因验证节点被黑客控制,导致约 6.25 亿美元的以太坊被盗。此外,部分项目方为追求快速上线,省略代码审计环节,也为黑客攻击埋下伏笔。
最后,钓鱼诈骗、社交工程等传统手段仍是资产损失的重要原因。黑客通过仿冒官方网站、虚假 APP、短信诈骗等方式,诱导用户泄露私钥或转账资产。2024 年某虚拟货币诈骗案中,黑客仿冒知名钱包 APP 界面,诱骗用户输入私钥,导致数千名用户资产被盗,这类案件与区块链技术无关,却加剧了 “区块链容易被盗” 的负面印象。
综上,“区块链容易被盗” 是一种认知误区。区块链底层技术本身安全可靠,所谓的 “被盗” 多源于应用层漏洞、用户操作失误和外部诈骗手段。要规避风险,需选择正规平台、妥善保管私钥、重视代码审计,才能真正发挥区块链的安全优势。